雏鸭病毒性肝炎诊治方法

2022-10-14 19:51

去年3月份以来,我县规模化养鸭发展迅速,但鸭群中普遍发生一种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以15日龄以内的雏鸭为主,具有发病急、传播迅速、病程短、死亡率高等特点,并伴有严重的神经症状,雏鸭呈角弓反张,经诊断为雏鸭的病毒性肝炎。据调查,雏鸭病毒性肝炎不但在我县呈区域性流行,邻近县、市也呈上升趋势。现结合我县雏鸭发病情况及治疗措施作一介绍,供参考。

一、发病情况及流行特点:我县十里墩乡养殖户曹发友于2003年3月10日购进1500只肉用雏鸭,在22日开始有部分雏鸭发病,发病鸭先后采用盐酸环丙粉、速灭杀星粉饮水,并用禽霍乱灵粉、强力霉素粉拌料,同时对发病鸭用特效止霍液加青霉素、链霉素注射,1天2次,结果不见好转,而且死亡增加。我们在该饲养户周边地区的养鸭户调查中发现:成鸭和产蛋鸭未发病,发病以20日龄以内雏鸭为主,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同时对养殖户的饲养管理环境作一调查,农户饲养卫生差,湿度过大,饲养密度高,饲养管理粗放,鸭群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而且饲养在同一水域发病有传染性,养殖户间的互相访问也造成了雏鸭病毒性肝炎病的传播。

二、发病症状:雏鸭突然发病,病程短促。病初表现为食欲废绝,精神萎靡,眼睛半闭,缩颈昏睡,翅膀下垂,行动呆滞,不能随群走动,后期病鸭出现腹泻,排黄白色或黄绿色稀粪。死前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向一侧倾斜,两脚痉挛性反复踢蹲,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态。最后衰竭而亡,有的喙端呈暗紫色。有急性病例未见症状即倒地死亡。

三、病理变化。主要病变在肝脏与肠道,肝脏肿大,外观呈淡红色或花斑状,表面布满灰白或灰黄色的坏死小点,肝肠被膜下有点状、条状、块状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肾脏充血、肿胀。肠管粘膜充血出血,小肠和盲肠以及直肠发生肿胀,肠腔内含有灰白色的液体,有的病例肺脏充血,有炎症变化、气囊中含有微黄色的渗出液和纤维素碎片。

四、诊断。由于未进行实验室诊断,但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仅发生在3周龄以下的雏鸭,成年鸭不发病,发病急骤,传播迅速,以肝脏出血为病变特征,可初步诊断为雏鸭病毒性肝炎。

五、治疗措施

1、对发病鸭群采用病毒性肝炎血清紧急接种,鸭群中未发病鸭注射0.5毫升,发病鸭注射1毫升,每10只鸭换1次针头,防止交叉感染,并根据鸭群恢复情况,隔天1次。

2、采用中草药治疗效果好。用板兰根60克、茵陈60克、黄连60克、黄柏60克、黄苓60克、连翘40克、金银花40克、枳壳50克、甘草50克,混合水煎拌料供1000只病鸭1天内服,每天1次,连用3-5天。

3、加强饲养管理。在鸭群饮水中加入由电解多维或复合多维和5%的葡萄糖与抗病毒药混合,饮用2-3天。

4、为防止继发感染,在饲料中加入抗生素,如强力霉素、土霉素或百病消、阿莫西林等,连用3-5天。

六、体会

1、目前规模化养鸭,鸭龄在4周龄以内,且未发病的鸭群,雏鸭要进行病毒性肝炎疫苗紧急接种,切忌等发病后再治疗。

2、有病毒性肝炎流行史地区,种鸭开产前2-4周进行全群免疫接种,免疫剂量加倍,严重污染地区重复免疫1次。这样经免疫后种鸭所产种蛋孵出的苗鸭一般可获得高水平抗体,能安全度过易感期。

3、在病毒性肝炎流行地区,如种鸭未经病毒性肝炎弱毒苗接种,不能单纯用病毒性肝炎血清或卵黄液来代替免疫。

4、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在发病地区要加强消毒工作,场地用3-5%热氢氧化钠喷洒消毒,每天1-2次,所用器皿用0.1-0.2%高锰酸钾清洗消毒。用3%的过氧乙酸进行室内带鸭消毒,病死鸭深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