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番鸭白点病

2022-10-14 20:31

番鸭“白点病”又称“花肝病”、“花点病”、“番鸭坏死性肝炎”,是1998年以来在福建、浙江、广东等番鸭饲养区域出现流行的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急性剧烈性传染病。发病雏鸭表现为迅速脱水消瘦,衰竭死亡,病理变化特征是心脏、胰脏、脾脏、肾脏等多个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表面和实质出现弥漫性灰白色粟粒大小的坏死点。本病是目前危害番鸭群的几种主要传染病之一,直接影响番鸭的育雏成活率,给番鸭养殖业造成严重的危害。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6-30日龄的雏番鸭群,最小可见于3日龄,以10-15日龄的雏番鸭最为严重,而30日龄以上的番鸭群少发病,且发病率与死亡率较低。本病发病急、传染快,迅速波及全群以及整个地区的雏番鸭群;发病率最低为20%,最高达100%,平均约为80%;死亡率最低为10%,最高达95%以上,平均为50%-60%(发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甚至全群死亡)。在惠阳地区以及多数报道中,该病只感染番鸭,其他品种雏鸭未见有发病。本病还常与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及番鸭细小病毒病(三周病)等并发或继发。

症状与病变

患鸭精神沉郁,厌食,挤堆,下痢,粪便呈绿色或白色,迅速脱水,消瘦,衰竭死亡.剖检病死鸭,见肝脏从表面到切面均布满针尖至粟粒大小的、形状不一的灰白色或黄白色坏死点,肺脏、脾、胰腺、肠、肾脏等内脏器官亦有同样的坏死性变化。有些患鸭还具有纤维素性肝周炎、心包炎、气囊炎等病变.选取典型病例的心、肝、脾、肺、肾、胰腺、肠道、脑等组织器官经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24小时以上,切片后,H.E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具有明显的全身炎症反应,各组织均出现局灶性变性、坏死,肝、脑管周围和肾间质、心间质有淋巴样细胞浸润。

病原分离培养

该病的病原尚未明确,据目前研究的结果表明,其主要病原应为病毒,但在分类地位上,各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分歧较大,同时从发生本病的病死鸭常可分离出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及沙门氏杆菌等细菌。在临床上发现,该病的发生常与鸭只的体质有较大的关系。故该病的发生有可能是多因子作用的结果。

实验室诊断

根据本病目前只发生于番鸭群,且发病多见于4周龄内的雏番鸭,病鸭表现为迅速脱水、衰竭死亡,病死鸭的肝、脾等内脏器官表里均形成灰白色粟粒大小的坏死点等特征可以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实验室诊断方面,可以经无菌操作采取新鲜病死鸭的肝脏、脾脏、脑等实质性器官,处理成悬液后,离心取上清液,检验无菌后接种10-12日龄的番鸭胚,能引起番鸭胚的死亡,死亡胚的胚液不凝集鸡等动物红细胞,死亡鸭胚胚体的肝脏、脾脏等出现与自然病例相同坏死灶。将上述离心上清液浓缩后作抗原与本病高免血清进行琼脂扩散试验,能形成白色沉淀线,但其特异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预防与治疗

(1)了解提供鸭苗种场(群)的情况,不从疫区(疫场)购进鸭苗。

(2)加强饲养管理与卫生消毒工作。改善育雏环境,注重雏鸭保温,保持场地干爽,适量补充维生素与补液盐等,增强雏鸭的体质。在进雏前对场地做好全面、充分的清洁消毒工作,入雏后定期进行消毒。

(3)种番鸭在产蛋前30-15天注射油乳剂灭活疫苗1毫升/只。

(4)对未经“白点病”疫苗免疫的种鸭所产的雏鸭,在1日龄即用番鸭“白点病”弱毒疫苗接种1-2羽份/只,或注射番鸭“白点病”高免血清作预防。对具母源抗体的雏鸭,可在5-7日龄进行预防接种。

(5)发生该病时,应在发病初期采用番鸭“白点病”高免血清1毫升/只或采用番鸭“白点病”高免蛋黄液1毫升皮下(肌肉)注射。同时使用抗菌药物(如速百治、丁胺卡那霉素、菌得治等)、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的中草药,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微量元素、葡萄糖等营养物质,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提高鸭只的抵抗力,防止脱水,同时进行严格的消毒,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