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羊副伤寒的病原是什么?

2023-05-01 08:33

犊牛副伤寒是一种由都柏林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引发的犊牛传染病。其特征包括急性败血症、胃肠炎以及肺炎和关节炎。该病在10日至6周龄的犊牛中最为常见,成年牛感染后通常表现为隐性或慢性症状。感染源可能来自患病或康复的牛,或者是永久性带菌者。病牛通过粪便、尿液、乳汁或流产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病原菌,污染水源和饲料,经消化道传播给健康牛。此外,病牛与健康牛直接接触也可通过交配和人工授精传播病原菌。犊牛在子宫内或脐带感染也有发生。鼠类携带病原菌可在牛群中引发并传播本病。该病在饲养管理不善、环境潮湿、营养不良等条件下易发,无明显季节性,常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犊牛感染后主要症状为急性败血症,死亡率可达50%,成年牛多为慢性症状,孕牛可能流产。潜伏期一般为5至8天,急性病例可能突然死亡,多数病牛在感染后第3天出现发热症状,随后出现鼻镜干燥、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反刍停止、腹泻等症状。腹泻是本病的主要症状,粪便有恶臭,后期可能带血和黏液,有的病牛因脱水而迅速死亡,有的可能发生关节肿大或支气管肺炎。慢性病例可能出现周期性腹泻、关节肿大、肺炎等症状,最后因极度衰竭而死亡,死亡率可达25%至50%。育成牛感染后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关节肿大等症状。防治措施需从加强管理、提高抗病能力、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等多方面着手,发现病牛及时隔离治疗,病愈牛仍可能带菌,需继续隔离。通过接种副伤寒疫苗进行免疫预防,紧急情况下可注射高免血清紧急保护。治疗时可选择土霉素、氯霉素等抗菌药物,同时配合对症治疗如强心、补液、调节酸碱平衡等。通过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犊牛副伤寒的发生和传播。

推荐阅读